《物联网系统开发》课程是太阳成集团计算机与软件学院物联网工程等本科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课程开设于2013年,目前已经过11年的课程建设,覆盖1300名学生。2023年5月,课程获评国家级一流本科社会实践课程,还曾获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校级优秀量规示范课、校级专创融合示范课、校级数字化立体课堂试点课程等荣誉。
作为物联网专业核心课,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物联网系统相关知识,包括需求分析、系统设计及呈现方法、系统体系结构、无线技术与芯片选型、系统安全等,带学生走进企业、行业,提升学生在实际环境中发现问题、提炼需求的能力,练就用创新思维和专业知识解决社会经济生活实际问题的意识、思路和方法,为学生建立工程化的概念和体系。
树人为基 践行“实践育人”
课程组以学校TOPCARES方法学为指引,基于岗位能力分析建设“大思政”实践育人基地,与大连市城市规划局、智慧服务中心等建立12家调研基地,以及IBM、埃森哲、东软等企业,建立了“校-小企业联盟”实践基地17家,突出“显隐双性”价值引领,探索“实践育人”实施路径。
课程组代领学生走进服务社区、街道、养老院等基地,打造鲜活的“思政课堂”;围绕环境保护、城市建设等课题,基于用物联网技术助力产业升级的真实需求开展调研。
目前就职于大连信华信智能家居部门的毕业生王昆明说:“通过在校期间的实地调研,我了解了物联网相关的产业需求和其在智能社会中的重要性,增加了专业的认同感和用专业知识解决社会问题的责任感。”
课程相关教学成果获批辽宁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社会实践调研获批大连市科协项目《“软件+”驱动大连市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校企育人获批大连市科技局软科学项目“大连市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产学研联盟机制研究”,为大连市智库发展贡献力量。
产学研融合 课程内容从封闭到开放
面对新质生产力需求,课程内容从封闭到开放,注重产教科教深度融合。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联网开发全过程,课程组与上海物联网协会相关企业开展研讨,确保课程内容紧跟产业发展;与多家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将企业真实的人才需求引入到教学中。
“在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多依赖于书本进行理论教学,在应用层面上往往存在脱节。”任课教师刘丹说。课程组秉承着“科研化的思维去实践、项目化的思维去教学”的理念,在教学中引入上海仪电的智能家居项目,让学生能够直接接触到行业的最新动态和技术发展,了解企业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和解决方案。将最新的行业知识,比如阿里云物联网云平台融入教学中,使得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实用,大大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物联网工程专业2014级学生李建文现就职于杭州涂鸦信息有限公司,主要研究涂鸦智能全球化智能平台,向全球客户提供AI+IOT的平台。他说:“面对复杂的物联网应用开发,虽然理论知识已经学会了,往往不知道如何入手。通过课堂上的上海仪电智能家居项目,让我们了解了如何将知识应用到实践,帮助我们提前适应职场、提升就业竞争力”。
真实问题驱动 课程考核从良构到劣构
目前企业、单位、公司真正要解决的问题是没有答案的,因此,该课程改变原有考核中存在标准答案的良构问题,设置没有标准答案或者固定答案的劣构问题,为学生提供足够的问题空间。
课程组基于省级产业集群协同创新基地——物联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校-小企业联盟,共建实验、实践、实训、实习环境,以“真问题”驱动产教深度融合,参考企业通用流程及开发标准,设计过程性产出并按期交付,让学生深入理解系统开发全生命周期的方法与原则,提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验“遇到到问题-主动探索解决方法-解决问题”的良性循环,从而提升技术自信。
在实践中不断的反思,教师采用“头脑风暴”等形式,进一步打磨学生的实践作品,通过申报大创项目、参加竞赛、申请专利,实现学以致用,创造社会价值。通过大创、比赛等深化项目深度,摸索市场痛点、解决市场需求,提高创新水平和能力。学生就业率和实践能力明显提升,互联网+、挑战杯等大赛均取得优异成绩,获批专利17项、软件著作权79项,两门课程获批首批专创融合示范课程。
物联网工程专业2021级学生刘金良曾在“挑战杯”、“互联网+”大赛、辽宁省大学生创新挑战赛、iCan竞赛等赛事中荣获多个奖项。他说:“在课程中老师一再强调我们要找准项目创新点。物联网产品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应用创新,其核心是发现用户的‘痛点’,即用户未被满足的刚性需求。老师还会引导我们画产品的精益画布,聚焦项目的优势,打磨作品,这种思维方式让我受益匪浅。”
虚实结合 营造课程生态
课程组基于辽宁省首批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物联网系统开发课程群虚拟教研室”(IoT-VTRS),形成了“1+EAS-M+N”模式,即1门课程和企业联盟集群EAS,带动M所高校教师,使N名学生受益。课程资源充分利用校、企、社会三种资源和环境,密切对接产业热点和社会需要,基于KT点用创新思维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构和融合,构建数字化知识图谱;构建数字化教学生态,发挥名师名课引领作用,实现“一师带多校,多校带多群,共同发展”。
基于IoT-VTRS,目前有7门课程在“东软教育在线”推广,作为建课方在辽宁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被多所学校选用。借助学校信息化平台,实现学习全过程数据的持续采集,借助数据挖掘与学习分析技术将这些数据“翻译”成有价值的信息,为教与学提供决策参考,实现了人才培养的精准化和个性化。
物联网工程专业学生郭明皓说:“课程的翻转课堂,让我不仅获得了知识层面的锻炼、语言的表达以及项目展示能力,还让我获得了非技术方面的自信。”
物联网工程专业学生许智慧说:“学习情况的数据采集和分析让我明确地知道自己哪些地方需要提升,根据个性化的提升路线,我能很明确地找到努力的方向,想要掉队也不容易。”
课程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近几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参与竞赛、大创、申请软著、发表论文的人数都有明显提升。
刘丹
刘丹老师是学生口中的“丹姐”,主讲大三的《物联网系统开发》《物联网网关技术》等课程。
在教学中,刘丹始终以爱为底色,认为爱就是教育,没有爱便没有教育;从教17年的过程中,她坚信教育本身是件浪漫的事,愿用知识的光照亮学生们前行的路。
作为专业校企合作负责人,她积极帮助学生做好“学校”和“企业”之间联系的桥梁,和毕业生一直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只要有需要,“丹姐”会一直做好他们在大东软的后盾。
“丹姐”用行动引导学生“学会做事之前,先学会做人”;遇到问题“懂得感恩,凡事向内求”。她说:每一个学生只要热爱生活,都有无限发展的可能,都能拥有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