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UI人物

Figure

【对话“掌门人” 】 张阳:智慧评价和质量文化为混改赋能增效

2021-03-26 作者: [db:来源] 

微信图片_20210326111949

品牌发展部副部长李丹采访教学质量管理与保障部部长兼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主任和评建工作办公室主任张阳

张阳,教授。现任太阳成集团tyc9728教学质量管理与保障部部长兼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主任和评建工作办公室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教学质量管理和教师教学发展。近年来,获得国家、省、市10余项科研基金和教改项目支持,编写了多本实用教材,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了多篇学术研究论文。曾获大连市优秀IT教师二等奖、辽宁省民办教育优秀教师奖励。2020年,获辽宁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二等奖。

微信图片_20210326111957

 

混合式教育改革实施的两年过程中,试点专业、试点课程/项目已经开展完整一轮效果评估,您认为太阳成集团的混改取得了哪些成效?

学校启动混合式教育改革以来,全校上下共同努力,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从质量保障的角度看,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1)校内、外评估成绩好。两批次近400门混合式课程验收,多数课程“一次通过”。“暂缓通过”和“不通过”的课程也都在限期内完成了整改与复审。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在线教育发展提速,而太阳成集团这批混改课程建设成果正好为疫情下顺利开展在线教学奠定了良好基础。实际教学效果如何?改革是否真正促进了质量提升呢?为此,学校组织开展了一个完整学年的课程实施效果评估。参评的122门试点课程中,只有1门不合格,其中63门良好,38门优秀。校外评估结果更好,今年学校共获批省级一流课程44门,首批国家级一流课程1门。专业方面,英语、软工、智能、大数据、数媒技等5个混改试点专业以优良的成绩通过了学校评估;学校11个专业获批省一流、4个获批国一流。

2)混改不仅促进了专业建设,也完善了质保体系。为保障混改质量,要先研制质量标准,发挥指引和规范作用。经多轮论证,学校发布了涵盖专业、课程、项目、活动、毕设的“混合式教育系列”质量标准和评估方案,并推广到广东和成都学院应用。随着国家“双万计划”的推出、学校混改的深化,学校又组织研制了《金课质量标准》,通过指标内涵解读进一步提升广大教师的质量意识,对标金课找差距、做改进。2019年正逢全国高校质保机构联盟成立,学校以此为契机,总结了质保体系(图1),并以“基于TOPCARES-OBE理念加强高校质量保障体系内涵建设”为题在“全国高校质保机构联盟成立大会暨经验交流会案例集”中发表。2020年又进一步凝练总结“基于OBE理念加强高校质量保障体系‘一果四因’内涵建设的研究与实践”,获批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看到亮点,更要看到不足。坚持问题导向,对课程的评估问题跟踪落实改进,真正实现“以评促建”,让每一次评估都能够使“质量更上一层楼”。同时,评估工作本身也需要不断反思改进,根据内外部发展需要和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对相关制度、标准进行完善。比如,我们刚刚修订发布了《太阳成集团tyc9728课程项目资源建设要求和技术规范》,融入了基于智慧平台深化TOPCARES教学改革的最新内容,并重点加强了对实践项目、教学案例、作业习题等资源的内涵要求,以促进优质资源建设、提升教学质量。

微信图片_20210326112003

图1:质保体系

 

从评估情况来看,太阳成集团混合式教育改革还存在哪些问题?您认为,混改接下来的目标重点是什么?

从“以评促建”的角度看,以下四个方面可着力加强:教学理念内化程度、启发学生思维程度、内容资源优质程度以及过程促进达标程度。

1)教育改革理念先行,教师中还存在“头已经转过来了,然而身子或脚还没有完全转过来”的现象,这是一个持续完善的过程。学校需要营造良好的教育创新驱动环境,助力教师将先进的教育理念内化为自身的教学观念,并结合课程,形成具象,进而基于TOPCARES方法学进行有效教学设计、实施、评价和教学模式创新实践。

2)陶行知先生说:“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教师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更要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能力。从现状看,引导案例、启发性问题、重难点处的学习支架等设计还不够充分。特别是启发式教学,它对提升教学效果至关重要,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善于分析问题、善于组织讨论,要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思维空间,启发和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到学习的本事。

3)现阶段教学内容资源建设的主要问题不在数量,而在质量。朱自清在《谈美》序里有两个词,我认为很贴切,叫“裁汰冗弱,补充械弹”。教师首先要深钻教学内容,要和学生换位思考,重构“五新“融入、创新综合的教学内容,使其更适用、更有挑战性、更具吸引力;其次要精心开发资源,注重拍摄“需要通过反复学习才能掌握领会、需要通过直观印象才能深刻领悟”的微视频,要重点提高作业、考核的质量,并以此为支点努力撬动课堂教学、改善学生“跳一跳才够得着”的学习体验;还要注重有效利用资源,如通过导学、学案等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学习路径,要善用名师资源、优秀学生学习经验视频、作品等提高学习效果。

4)学习过程促进学习效果达成程度还要加强。在为学生提供清晰易懂的教学目标/预期学习效果基础上,应以“有效促进”和“有效检验”为原则设计学习任务、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以助力学生高质量完成学习任务、高水平通过各项考核为目的选取教学策略、配套优质资源。同时,要注重形成性评价不应只是了解学生的表现和阶段学习效果,更应教育与改善学生的表现,提升学习效果。尤其要在每次课上将线上/线下的课前诊断性、课中形成性、课后总结性检测有机结合,有效检验每次课目标达成情况,做到及时评价、反馈、调整。因为要实施好整个课程,必须将每个单元、每次课实施好。

另外,疫情期间大规模在线教学过后,混合式教学中不同角色(教师、学生、教学管理者)对基于质量监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端,要求质量监测平台及时、有效地反馈学生状态信息,能够掌握微观操作层面每个学生学到多少,什么方法有效或无效,以促进精准改进教学,提升教学效果;学生端,要求得到个性化学习支持,获得同辈相关数据分析及比较,掌握自身的优势或不足,以促进自主学习、积极学习和深层学习;管理端,要针对校/院/系/督导,及时提供师生横向信息比较、质量相关趋势分析,反馈个性化信息,以促进调配教学资源,改善教学关系,提高教学效率。

基于以上问题和新需求,接下来学校将基于智慧平台系统化地深化TOPCARES混合式教育改革,重点目标应包括:

①改善教与学的关系,优化教师端的质量,提高学生端的投入和占比,促进其自主学习;

②应用BD+AI,自动、实时、客观评价教与学,向校-院-系-师-生各类角色提供教学质量数据分析支持,助力教师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③提高教、学、管理的效率和效果,在教、学、管理三方面实现资源、数据等的可积累、可共享、可持续发展;

④完善OBA(Outcome Based Assurance)智慧质保体系,迭代优化感知评价模型,完善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量评价,形成教学质量PDCA持续提升机制(图2)。

微信图片_20210326112010

图2:教学质量PDCA持续提升机制

 

在混改推进过程中,我们部门通过哪些方式、措施帮助老师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效果?

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通过质量检查与评估;二是通过教师教学发展支持。

质量评估就像一面镜子,能够映照出课程的亮点与不足,对于教师改善教学、提升效果具有重要作用。但是怎么评才是科学、有效的?怎么评才能惠顾到所有老师又尽量不增加评估负担呢?2019年12月,学校提出“要在质量监控与评价中加强教学大数据的应用,以提升评价的科学性和精准度”。2020年7月、12月,96门混改试点课程首次采用了大数据评价,我们也总结了实践经验,形成“感知学、感知教:基于大数据的质量监控与评价探索”主题报告,在全国CIQA专题研讨会交流,获得了与会专家和同行的认可,也增强了我们的自信心。由于是首次开展,因此第一轮的51门课程实际上是评了两次,先采用“专家评“,然后采用”专家评+感知评“,并将两次结果相互验证。由于加入了量化指标,第二次的结果更客观、也更接近真实情况,教师也普遍认可。到第二轮评估时,全部45门课程均采用了”专家评+感知评“。按照公开、透明的原则,我们把评价指标、内涵解读、感知评价算法等都发布在课程评估网站上,希望更好地获取教师反馈,不断改进评价体系,同时也希望能够在广大教师中建立起数据信任。如果老师不信任,那么这些评价就不能很好地起到促进作用。下学期开始,将在所有课程中推广实施,也就是说,课程一结束,老师就能得一份《课程终结性评价分析报告》。相信随着评价体系的不断完善,基于大数据的智能、准确的评价和精细化、个性化的指导意见将更好地助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我国著名教育家潘懋元先生说:“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本质是提高大学的办学质量,而教学的改革、创新、提高则是质量建设的核心,大学教师的发展是质量建设的基础。”

学校构建了“内外驱动式“教师教学发展支持体系(图3)。以解决教师教学模式转变过程中的瓶颈问题为导向,从“教学评估牵动、系列培训带动、教学研究合作、创新环境激励、信息平台支持”五方面着手,引导教师潜心育人,助力教师能教、会教、愿意教,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综合发展。

教发中心主要开展三类培训:TOPCARES教学系列培训、骨干教师“体验式”培训、满足教师教育改革需求和联动质量评价改进问题的培训,月均1-2场。

针对新教师:制定了《新教师TOPCARES教学系列培训方案》,助力新教师尽快熟悉学校TOPCARES方法学,获得最新实践案例分享等。同时,严把入口关,2019年4月我们联合人力资源部建立了《课堂教学准入制度》,在各单位的大力配合下,至今已有80余名新入职教师严格按照流程和要求通过准入,获得主讲教师资格。

针对骨干教师:为每一期骨干教师定制《“骨干教师培训班”培训方案》,有明确的知识、能力、素养培养目标,也有结业要求和课程体系。至今已开展三期,教师自愿参与,每期30人左右。这些骨干教师在精进自我的同时,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将所学内容转训给专业团队、课程组教师,可谓一举多得。

面向全校教师:紧密结合教师改革需求,在混改不同阶段适时开展质量标准、金课案例、信息技术应用、微课制作、学习动机激发、课堂磁力提升等培训、分享和交流活动;根据质控委员听课中发现的主要问题,及时开展针对性主题培训研讨,帮助教师重构教学内容、加强有效互动,如“内容为王:金课学习内容重构”“OBE导向:参与式教学设计”等。

高教司司长吴岩号召广大教师要扑下身子,做求真求实的教学研究。目前,骨干班中有相关培训内容,未来计划在全校层面根据教师的不同研究喜好,组建不同方向的教育研究共同体,形成更多的教学研究成果。另外,还计划基于BD+AI的评价,加强咨询指导服务,比如“一对一”的精准帮扶。

微信图片_20210326112016

图3:教师教学发展支持体系

 

在评估过程中,老师们对混改的认识有哪些变化?能否分享一些线上线下课程建设、教学实施方面的好的想法或措施?

老师们对混改认识的变化是从“形似”到“神似”再到“形神兼备”的一个过程。从大家提出的问题就可见一斑。一开始大家会问:“混合式的比例是按照内容还是按照学时进行计算?微视频拍多少个合适?教案写几页能通过?每单元几个案例才够?所有项目都要有指导书吗?”等等。到第二批混改课程建设时,每个学院都有了混改典型课程标准和优秀课程样例,大家开始关注如何科学设定课程目标?如何调动学生学习动机?如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并且普遍开始加强课程标准中“目标-考评-学法-教法-教学内容资源”的一体化设计、教案学案中“课前/课中/课后以及线上/线下”的混合式实施、并注重活动成果物和评价量表设计等。到现在,通过混合式课程建设验收和实施效果评估与改进,通过疫情下大规模在线教学的检验,并伴随着一批省级一流课程的涌现,大家的起点更高了,开始对标金课查找差距,并且开始关注“高阶目标”、“复杂问题解决思维”、“鲜活教学内容”、“有效教学互动”、“分层次的学习任务资源”,尤其是更关注“学生学习效果评价”。当然,要做到“形神兼备”,需要教师深刻领悟“结果导向”“学生中心”“持续改进”“TOPCARES”“混合式教育”等理念、方法,要特别重视国家一流课程标准中的“两性一度”和“课程思政”的内涵要求,要以解决教学中的瓶颈问题、短板问题为导向,踏踏实实地把理念贯穿落实到教学环节中。理念内化并贯穿落实是课程取得成效的关键。

目前,教发中心网站(jfzx.neusoft.edu.cn)上分享了TOPCARES教学设计方法与实践系列微视频,学校骨干教师班两批《在线教学/混合式教学优秀实践案例》,还有入选中国高校在线教学实践与探索—CIQA高校在线教学的优秀案例以及辽宁省及全国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交流活动获奖作品。所分享的案例较好地体现了老师们基于认知科学、学习科学、教育科学基本原理,践行OBE-TOPCARES教学设计方法,围绕“学生发展、学生学习、学习效果”,设计、实施“参与度大、效果好、效率高”的教学。案例中的有些具体作法直接就可以搬用,如在线教学工具使用技巧,而有些则需要结合本课程实际灵活借鉴,要因课而异、因生而异,关键是要在领会其目的、意图后创新使用。

 

您认为教师教学发展、评建工作、教学质量管理与保障工作在混改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是什么?您期待通过混改实现怎样的效果?

我们在申报教学成果奖时总结了学校质量保障体系内涵建设的“一果四因”模式。“一果”是指质保体系运行效果(这也是审核评估标准“人才培养质量五个度”之一),“四因”是指影响体系运行效果的四个关键因素。其中,教师发展是基础,教学创新是核心,全员质量意识是内动力,而科学的质量评价和有效的调控改进是质量形成闭环PDCA螺线上升的关键。

在这个模式下,我们充分发挥质保、评建、教发中心合署办公的优势,有机融合、协调运行。混改中,教学质量管理与保障部主要负责制定混合式改革试点专业及课程/项目建设和实施的评价标准等,组织开展试点专业及课程/项目的建设、实施效果评价以及评估改进问题跟踪落实。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负责面向教师开展混合式教育培训,组织改革经验交流与分享活动,促进教师教学创新。评建办则结合改革工作,在完成本科教学合格评估整改自查基础上有序推进“新一轮”审核评估的教学基础准备和条件指标建设。

通过混改,教、学、管理各端已经发生了良好的转变,比如师生的信息化素养普遍提高,专业课程建设水平不断攀升;还可预期: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明显加强、教学模式及方法更加科学、教学支持与保障平台更加智能、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效果显著提升。

 

您如何理解质量管理与质量文化?

质量管理最低层次是人管人,其次是制度管人,最高境界应为基于良好质量文化的自我约束。前面提到的制度标准、质量评估、建设成效就像是一座冰山位于水面之上可见的部分,而水面之下的部分,如教师的教育教学改革理念、全体教职员工的质量意识、学校的质量环境文化等则更为基础和重要。2月初教育部发布的新一轮审核评估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了“质量文化”指标。在国家“双万计划”“一流建设”的大潮推动下,高校建设质量文化是发展必由之路。

在多年的质保工作实践中,我们逐步形成了质量五问:是否符合学生成长规律?是否尽量减少评估负担?是否有利于调动各方主动性?是否能够明显提升质量?是否开放、包容、可持续发展?如今,随着智慧教育格局的形成,再加一问:是否智慧?从刚开始的质量五问到现在的质量六问,不仅是数量的变化,还有内涵的丰富,在这里提出来是希望让更多的老师了解学校质量工作的初心和追求。

我们也希望更多的老师能够形成自己的教学质量之问。比如是否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否贯彻落实TOPCARES理念方法?是否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积极学?是否能够启发学生深度思考、让学生不仅善思而且善学?是否持续反思、交流、改进?是否创新并令自己满意?还希望更多的学生能够在教师引导下形成自己的学习质量之问,比如是否明确了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是否采用了适合自己的学习路径、方法?是否积极参与互动、讨论,并深入思考、提出有价值、有创造性的问题?是否能够并愿意将所学教给他人?是否能够不断总结并调整学习、提高效果?是否自律并令自己满意?

微信图片_20210326112025

 

我们相信,随着混改的深化,“教师要教的质量、学生要学的质量、管理者要管理质量”的科学质量观念,一定会成为学校全体成员的内在追求,而学校的质量文化也会朝着“自省、自律、自查、自纠”主动自觉的方向发展,最终也必将形成基于“一训四风”的良好质量文化(图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