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明确课程建设规划与标准,不断深化课程建设。学校制定了《课程建设规划》《课程建设标准》等,以核心课程为重点,以精品课程为目标,以校企共建为途径,深入开展课程建设。建立了校、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建设体系和校内课程评估机制,引导和保障课程建设水平持续提升。已建设《沟通与演讲》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程1门、《iOS应用开发》等省级精品课程12门、校级精品课程28门。
基于人才培养目标,面向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开设了本科课程1107门,其中必修课636门,选修课273门,实践学期(实训)等集中性实践课程(项目)134门,辅修课程64门,e-Learning网络课程546门,素质教育项目101项;开设了双语课程,并开展与多所国外大学的课程对接、短期交流、交换培养、联合培养、学分互认等项目,为学生发展兴趣专长和提升国际化视野,提供个性化选择。
(2)基于行业“五新”发展,动态更新教学内容。学校制定了《教学大纲制定(修订)管理办法》,各系部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及课程教学目标,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岗位需求为导向,以企业案例和项目为资源,参考借鉴国际先进的课程标准,精选整合课程和项目教学内容,科学制定教学大纲;及时跟踪行业及产业进展,建立了课程内容动态更新机制,并将“五新”融入课程/项目教学内容,同步更新教学大纲、教学资源;开发了《课程/项目大纲教学文档管理平台》,实施了专业、系部、学校三级审核及管理,加强了教学大纲内容审核和实施过程检查与监控。
2.适应T-C教学改革,优化教材建设选用
(1)适应T-C人才培养模式,开展教材建设。学校建立教材立项建设、审核论证、优秀教材评选等制度,制定了《TOPCARES-CDIO系列教材指导性纲要》,组织编写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应用型教材,通过案例引导、项目驱动、目标检验等内容组织方式,将知识讲解、能力训练、素质培养有机结合在教材中。共出版TOPCARES-CDIO教材157部,试用讲义55部,获评“十二五”省级规划教材8部/套,其他高校选用TOPCARES-CDIO教材41452册。
(2)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合理选用教材。制定了《教材推荐及供应工作管理办法》,强调选择适用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材及近三年出版的优秀教材、国家和省规划教材;建立了课程组、专业团队、系(部)、校教材选用逐级审核制;建立了学生评价教材制度,近三年,学生对教材的评价平均在85分以上。
3.丰富网络教学资源,打造4A学习环境
学校注重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自主开发和建设实训平台、项目库、案例库、习题库、素材库、MOOC平台等网络教学资源平台,有效利用“4A”环境和立体化教学资源,指导学生开展柔性化自主学习。其中自主开发的实训平台在26所高校进行了推广应用。基于有线及无线网络校内全覆盖和教师学生人手一台笔记本电脑的教学条件,多媒体课件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比例达到80%以上,近三年,教师获省级以上多媒体课件奖励92项。
基于“4A”的柔性学习环境
4.推进教学方法改革,提升教育教学效果
(1)以学生为中心,改革教学方法。学校全面推进基于TOPCARES-CDIO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改革,充分利用“4A”柔性学习环境,将理论、实验、实践课融为一体,“学、思、做、练、用”交互开展,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实施精讲多练、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策略,积极推进以项目导向、合作学习为特征的案例式、参与式、体验式、启发式、讨论式、面对面+e-Learning等教学方法,努力实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2)倡导能力取向评价理念,推行多元化考核方式。由注重终结性考核转变为“过程+终结考核”,由封闭式考核转变为“封闭+开放式考核”,由单一理论考核转变为“理论+实践”“知识+技能”考核。初步形成了考核形式多样化(如开闭卷考试、上机考试、答辩、项目成果物等)、过程全程化(如平时作业、实验、测试及项目考核等)、主体多元化(如教师评价、学生互评、企业人员评价等)的考核评价模式。
(3)以政策措施为保障,鼓励教师开展教学改革。学校实施了教改立项、成果奖励等制度,积极组织教师结合教学实践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和改革创新。2009年以来,获国家和省级本科教学
成果奖励16项,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国家级三等奖1人、省级一等奖2人,省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教学名师5人;承担省级教改项目73项、校级142项;发表教学研究论文470篇;校内征集TOPCARES-CDIO教改论文172篇;多次在CDIO国际年会交流TOPCARES-CDIO改革经验。